敦煌莫高窟历史意义简介(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和传说)

乐僔的奇遇

鸣沙山上的行者,是一位僧人,名叫乐僔。他有一个心愿,要寻一处有缘清静地,钻研佛法。为此,他踏上了目的地未知的苦行之旅。当他登上鸣沙山时,已不知行走了多少里路。走遍林野,究竟心目中的修行圣地在哪里?敦煌的山水,给他送上了一份礼物。当乐僔站在鸣沙山上远眺时,奇迹出现了:对面的三危山竟笼罩在一片金光灿烂中,仿佛千佛现身,度化众生。乐僔的心,霎时安定下来:脚下这片土地,就是自己苦寻的圣地。





三危山上的纪念

公元366年,僧人乐僔在敦煌东南的鸣沙山凿壁开窟,参禅修佛,这也开启了莫高窟的营造。图为三危山的乐僔堂,与远处的莫高窟遥相呼应,是后人为纪念乐僔开窟而修建的。

乐僔看到的金光与千佛,很可能是一种复杂的光学现象。但一心向佛的乐僔相信,这是佛祖的旨意。三百余年后的武周圣历元年(698年),一座记载了敦煌莫高窟是如何营建成规模的《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》上,如此记载乐僔的奇遇:“(乐僔)杖锡林野,行止此山,忽见金光,状有千佛,遂架空凿岩,造窟一龛。”为何是凿岩造窟?

石窟也叫“石窟寺”,即以石窟为寺庙,是僧人修行的场所。古印度僧人大多开凿石窟,“凿鲜岩以居禅”,以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尘俗的诱惑,潜心佛法。随着佛教的传播,石窟也被其他地区佛教徒所接受。龟兹地区在西汉时,就已经出现了石窟。而河西走廊一直到华北地区,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也尤其重视石窟的开凿。石窟既适宜避世苦修,又是当时当地最盛行的宗教建筑,乐僔就地开窟,也就自然而然了。

乐僔之后,又有一位从东而来的法良禅师。他深受乐僔故事的触动,于是在乐僔开凿的石窟边上,也造一窟。史籍未载法良开窟的具体时间,据学者考证,其时大概在前秦统治敦煌期间(376-385年)。在两位高僧的带动下,鸣沙山上,伽蓝渐起。震惊世人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,在这两座石窟的基础上,终至辉煌大观。





最早的禅窟

位于奠高窟南窟中部的268窟,为一组禅窟,包括—个主室和四个小禅室。开凿于十六国时期,是敦煌莫高窟最早的石窟之一。上图即为268窟内场景,可以看到主室西壁龛内有一尊交脚弥勒像,小禅室则开在南北壁上。研究者认为,窟内最早可能并无壁画、塑像,仅供僧人生活与参禅修行。





窟型堪称唯一

上图为敦煌莫高窟275窟内场景,该窟营建于十六国时期,可能是用于宣扬佛法的殿堂窟。交脚弥勒像与双狮雕塑直接位于洞窟西壁之前,而未设佛龛。南北壁上部各有两座阙形龛和一座双树龛,供奉交脚菩萨和思惟菩萨。该窟形制在莫离窟内独—无二,应属于石窟营建探索阶段的作品。供图/TPG





千佛万窟非是幻

敦煌莫高窟自十六国时代乐僔建窟开始,经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等历代兴建,终至形成规模。其南北长1600余米,上下共五层,有700余个洞窟。其中有壁画塑像的共492窟,多为用于礼佛传法的礼拜窟。上图为莫高窟北区,崖壁上洞窟林立,主要为功能窟,包括禅窟、僧房窟、瘗窟(用于埋葬死者)、廪窟(用于储藏物资、粮食)等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