蚕区分公母最简单的方法(蚕卵幼虫蛹成虫各自特征)

1.蚕卵

蚕卵一般呈椭圆形,略扁,一端稍突,由卵壳和卵内容物两部分构成。卵壳一般为白色,也有一些呈淡黄色或淡绿色,分为外层、中层、内层,其中中层较厚,内、外层稍薄。卵壳表面分布有凹凸不平的五角或六角形网状花纹,称为卵纹。蚕品种不同卵纹的形状也有所不同。蚕卵尖的一端表面有卵孔,卵孔周围的卵纹呈花瓣状,卵孑L是卵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。卵壳表面还有无数的微细气孔,是卵内胚胎呼吸的通道。卵内容物有卵黄膜、浆液膜、卵黄和胚胎等。

2.幼虫(蚕)

蚕体呈长圆筒形,由头、胸、腹三部分构成。头部较小,位于身体前方,为几丁质的头壳,表面密生刚毛,两侧有6对黑褐色的单眼,具有趋光作用。靠单眼前方有l对触肢,具有感觉和嗅觉功能。头部腹面有口器,由上唇、大颚、小颚、下唇构成,用以咀嚼食物。口器的下方是吐丝孔,丝物质由此吐出。胸部由3个环节构成,每个环节上有l对胸足。胸足分为3节,上面密生刚毛,足的末端有1个黑褐色的钩爪。胸足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食桑和吐丝做茧,爬行时只起辅助作用。腹部共有10个环节,在第三至第六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,第十腹节有l对尾足。腹足和尾足的先端都长有许多钩爪,便于爬行和抓住物体。第八腹节的背面还有1个刺状突起,叫尾角。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各有l对气门,是蚕的呼吸器官。

蚕的体色一般为白色,但品种间也有一定的差异,有的蚕体表面长有斑纹,叫花蚕或形蚕,没有斑纹的叫素蚕或白蚕。花蚕的斑纹有普通斑、虎斑、黑斑、褐圆斑等,其中最常见的为普通斑,即在第二胸节上有1对眼状斑,第二腹节背面有1对半月斑,第五腹节背面有对星状斑。蚕体的斑纹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意义,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蚕体的特定斑纹识别蚕品种,还可以通过育种的手段,培育出具有不同斑纹的限性蚕品种。

幼虫形态

各种体色的家蚕幼虫

蛹(左二为雌蛹,右二为雄蛹)

3.蛹

蛹呈纺锤形,由头部、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构成。头部有发达的触角和复眼。化蛹初期复眼未着色,随着蛹的发育复眼逐渐变成褐色,到羽化前复眼变为黑色。因此,根据复眼的颜色,可以预测羽化的时期。

蛹的胸部由3个环节构成,每个环节的腹面各有1对胸足。胸足紧贴在胸部腹面,大部分被掩盖在翅下。在第一至第七腹节的两侧各有l对翅,前后两翅交叠。

蛹的腹部由9个环节构成,前方和后方的环节较小,第四、第五、第六环节较大,并能活动,称为运动环节。在第一至第七腹节的两侧,各有l对气门。

化蛹初期,蛹体柔嫩,呈乳白色,以后随着发育逐渐变硬,体色由白色变成黄色,最后变成棕褐色。

雌蛹和雄蛹的形态特征有比较明显的差别.雌蛹腹部大,末端钝,第八腹节区中有1条纵线,与该环节腹面前、后缘形成“x”状的线纹。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,在第九腹节腹面中央有1个褐色小点。根据这些特征,可以鉴别蛹的雌雄。

4.成虫

成虫又叫蚕蛾,也由头部、胸部、腹部三个部分组成。全身被白色鳞片,头部两侧有触角和复眼各1对。触角呈双栉状,由30~40个小节构成,雄蚕蛾的触角比雌蚕蛾的长而大。复眼呈半球形,由多数小眼构成,表面以小六角形排列成整齐的蜂窝状。复眼一般为黑色,因品种不同,也有呈红色或白色的。口器位于左右复眼之间,由上唇、上颚、下颚和下唇构成。蚕蛾的口器退化,不再取食,下颚具有分泌作用,能分泌溶茧酶。

刚从茧中羽化出来的蚕蛾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